采购的砍价永无止境,永远在路上
作者 ▏王为人
控制工程与控制理论博士,工商管理硕士,有近20年跨国公司工作经验,是ISO9000 & ISO14000的专家、CPM/CPSM认证讲师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采购专家组成员,曾获HP总裁奖,中国HP最佳讲师奖。
采购的终极任务是获得最优的价格,其它都是“浮云”——一飘而过,这是晨奔公司管理层对采购的要求,也是采购部本身的追求。大家同心协力,将成本降下来,而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白花花的银子——价格了。还有些人搬来了“家乐福采购流程谈判32技巧” ,都是说如何压价的,例如:永远不要接受第一次报价,让销售员乞求;要把销售人员作为我们的一号敌人;时时保持最低价记录,并不断要求得更多,直到销售人员停止提供折扣随时;使用口号:“你能做得更好”...。
在实践中,晨奔公司也充分地使用各种技巧,迫使对方降价,以获得最大利益。最常用的办法当然是谈判,但晨奔公司的采购发现事实上,谈判最终也无法发现对方是否还有降价空间,这一点实在不好判断,既无法从成本分解上入手,也不可能从对方的面部表情来识别。采购员想到一个绝妙的主意:在谈判结果的基础上承诺再压几个百分点,就将合同签下来。但签下合同之后,并不着急执行,让对方待通知。一是看看对方的态度是否着急,同时将这一价格再压低一些,找另外一家供应商,号称这是我们的预算了。在这个价格基础上与这家供应商谈判,获得新的价格。再如法炮制,压价、签合同,拖一拖,再找下家...。
还有一招,在合同签下来之后,告诉对方,我们的预算有变化,无法按照原来签订的合同,我们坐下来商量一下,如果在原合同基础上,减去一些配置是否可以可行。当然价格要再下来一些。然后,告诉对方,减配不能降低要求,如何在减配的同时做到保持原有性能和功能呢?谈着谈着,将原来的要求都找回来了。
例如,在与一家IT服务商谈网络服务时,合同签下来之后,拿着这张合同,找了几家公司,又通过减少服务工程师人天数,来压低价格,但要求对方不能延迟服务。最终将价格压低了近一半。
低价没好货?在晨奔公司要的是最好的产品,最低的质量。晨奔公司认为成本无底线。一个产品的成本包含:材料;制造费用(厂房、机器和人工);管理费用;利润四大块。材料明打明面,但我们不接受不合格与损耗,我们要求零缺陷。不能将损失记到客户头上。制造费用里面都是水分,厂房、设备折旧多少年?每个产品折多少?都可谈,也都要谈。人工更是可以细谈的,为什么别家人工20元/小时,你家做不到?工人上厕所、休息的时间都要挖出来。管理费用更是能挤就挤,挤到零也未尝不可。话说:“一只羊也是赶,一群羊同样赶”,不给我做,闲着也是闲着。利润吗,供应商不能只考虑这次的得失,要将眼光放长、放远,利润要将未来的收益算进去。成本无底线,并非空穴来风,晨奔公司帮助对方算的明明白白。而像上面例子中的IT服务成本,就更加低了,材料费极低,能拿上谈判桌的只有掰着手指头能算出来的人工费了。
许多管理学家说,现在是应该中国出管理思想的时候了,中国的管理思想就是红色管理,毛主席有两篇光辉著作:《论持久战》和《论游击战》。这两种方法不就是来自持久战和游击战吗?实践也证明,这两招非常管用,而且可以同时使用,效果更佳,可迫使对方将价格降到不可思议的低价。
【讨论】
1. 采购的最重要任务是什么?获得最低价格?降低成本?获得最低的整体成本?
2. 整体成本(TCO)越来越受到追捧,但往往现实还是关注价格,原因是什么?领导不重视?TCO仅仅是口号而没有实际意义?采购不愿意采用?
3. 您赞同这种这种技巧吗?为什么?
4. 案例中采用的方法有没有风险?
5. 产品的成本如何评估?服务成本呢?
【点评】
采购的使命是什么?最主要的任务应该侧重哪个方向?回答这个问题,不是出自采购的偏好,不是采购自己的意愿,应该来自组织的战略方向。组织的产品及服务是什么?客户是谁?客户需求是什么?组织准备以什么方式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?是低成本?还是高质量?个性化需求?还是标准化产品?市场环境如何?竞争状况及竞争对手的战略是什么?组织战略制定之后应像瀑布般的一级一级向下传递,制定部门及分部门直至每一个员工的战略、目标及行动计划和一系列绩效考核指标。
毫无疑问,成本一定是组织战略中的一个重要要素,但不是唯一要素。有些企业总结了采购的任务包括了5个right:合适的数量、质量、时机、地点、价格。还有组织将采购的使命归结为围绕一个核心活动:保障持续供应。总之,采购应该根据组织战略,在上级管理层的战略部署及指导下,制定采购战略目标及行动计划和绩效考核指标,并得到上级管理层的认可、审核批准。
即使将成本作为最重要的目标,成本不完全等于价格,更宽广的整体成本TCO(Total Cost Ownership)。包含了售前供应商选择、谈判、订单处理,售中运输、发送、来料检查、质量及到货问题处理,售后包括使用、运营效率和效果、维护、维修、及报废处置等一系列活动。TCO可形容为的冰山水下部分,而价格只是能看见的冰山一角。之所以许多组织对TCO视而不见,可能的原因是无法、或没有深挖TCO,没有数据展现,可能不会引起管理层重视。没有进行量化的考核,也可能使得整个组织只关注于价格,因为只有价格可量化,容易考核。但往往不慎却被价格带入歧途。好在现在许多组织建立TCO的模型,评估冰山下面的成本,以帮助组织作出更合理的采购决策。
谈判中常常会使用各种技巧以获得更好的价格。《强势谈判》作者克里斯·沃斯说:“没有比谈判更容易的赚钱方法了”。特别是对于一次性交易,采购处于强势地位,竞争比较激烈的市场中,这种方法更加有效。案例中的方法很好地应用了谈判手段中“定位”理论,就是先摸清价格,然后以这个“锚定”的价格再同其他供应商谈判中首先出价,建立谈判的基础,也打消对方出高价的可能性。《论持久战》和《论游击战》的对象是敌人,如果敌对式谈判,是有力的武器。但对于长期合作伙伴,建立信任关系,加强沟通,共同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,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收益与风险并存。最大的伤害是反复的使用会失去合作伙伴的信任,对方也会寻求反制手段。在市场中,信任与真诚是合作的基石,建立起来不容易,破坏却只在一朝一夕一动作,信任就如同落地上的玻璃杯跌再也弥合不了。再有的风险是谈判的时间拖延,可能会影响某些产品和服务的交付。例如,在商城的装修中,早一天完工得到的营业收入、使用者早一天使用新设备或新服务所带来的收益,等等可能比谈判获得的利润高。再有合同签完后再反悔,不执行合同的风险更大。虽然,谈判结果有时只是签订一个意向书,但意向书也分为有约束意向书和无约束意向书,有约束意向书具有法律效应,而有无约束意向书,对方不利时也可推翻不执行。
成本无底线,这话不假,正如案例中,产品成本分解主要包含四大类:材料、制造费用、管理摊销和利润。其中每一项都可谈,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核算,特别是利润,这里有一个非常有用的公式:
利润=销售价格-(材料、制造费用、管理摊销)+销售带来的收益
其中:
在此情形下如果,利润大于预期目标,销售带来的收益越高,销售价格可以越低,据说许多球星的装备不但不要钱,还倒给钱,就是看中了“销售带来的收益”。作为采购方,我们应该明确知道并利用所带来的收益是什么?有哪些?
服务成本按照其成本性态分,可分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。服务业不同,主要业务构成也不同,例如固定费用:工资(含奖金、福利费)摊销、固定资产折旧、无形资产等摊销、管理费用、外包代理费用、房租等。变动费用更好计算一些,包括材料、差旅、具体人工工时等。同产品成本类似,分摊方法可影响价格的制定,预期收益也会使得销售方给出不同的折扣。在产品中,尤其在服务中,知识和技能也是供应商索取更高价格的理由。“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”这话不一定是正确的,一切皆可谈。
采购不是砍价师...... 如果你整天的工作只是砍价,那最多算一个买手(Buyer)。
(扫一扫,加关注!)
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,欢迎点赞分享转发